目 录
《平凉中心城市泾河大道东段建设项目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2015年12月
《关于平凉中心城市泾河大道东段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2016年5月
《平凉市总体规划》 2015年1月
《平凉市城市防洪规划》 2011年7月
《平凉中心城市泾河大道东段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甘肃中建市政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2016.02;
《泾河大道道路工程道路纵、横断面测量资料》 2016.01;
泾河大道道路沿线地形图(1:1000) 平凉市住建局 2015.11;
《平凉中心城区东环路(崆峒大道至泾河大道段)拓建工程施工图设计》
陕西市政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5.12;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3年版) 》;
《关于平凉中心城市泾河大道东段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
国家现行的有关政策、法规、规章、规范、标准等。
项目名称:平凉中心城市泾河大道东段建设项目
执行名称:平凉中心城市泾河大道东段建设项目
项目业主:平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执行业主:平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批复建设规模及内容:
该工程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包括泾河大道东段道路工程和东环路跨泾河大桥工程
① 泾河大道东段道路工程:道路西起双桥路,东至大岔河东岸,主要建设内容为道路、桥涵、给排水、照明、绿化、无障碍设施、公交停靠站、交通标志标线等工程;
道路工程:道路全长2800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50km/h,红线宽度50m,横断面采用三块板形式,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行车道设置1.5%横坡、人行道设置2.0%横坡;
桥涵工程:在泾河大道横跨大岔河处设置4*20m预制空心板梁桥一座,桥长85.08m、桥宽50m;在泾河大道K0+302处设置2-4.5m*2.5m混凝土箱涵一道;
给排水工程:在道路南侧距道路中心线25m处敷设DN300~500球墨铸铁给水管2710m,DN200PE100给水预留管51m,DN300~400穿越大岔河段钢管177m,DN150消防钢管142m,配套阀门井18座,消火栓井26座,排气阀井7座,泄水阀井7座,湿井7座;在道路两侧距道路中心线13m处敷设DN400~1800钢筋混凝土雨水管5528m、DN300钢筋混凝土雨水连接管664m,配套钢筋混凝土雨水检查井131座、单篦偏沟式雨水口206座;污水工程利用道路南侧现状污水管。
② 东环路跨泾河大桥工程:在东环路横跨泾河处设置9*20m预制空心板梁桥一座,桥长180m,桥宽25m。
执行情况:
① 泾河大道东段道路工程:道路西起双桥路,东至大岔河东岸,主要建设内容为道路、桥涵、给排水、照明、绿化、无障碍设施、公交停靠站、交通标志标线等工程;
道路工程:道路全长2800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50km/h,红线宽度50m,横断面采用三块板形式,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行车道设置1.5%横坡、人行道设置2.0%横坡;
桥涵工程:在泾河大道横跨大岔河处设置4*20m预制空心板梁桥一座,桥长85.08m、桥宽50m;在泾河大道K0+302处设置2-4.5m*2.5m混凝土箱涵一道;
给排水工程:在道路南侧距道路中心线25m处敷设DN300~500球墨铸铁给水管2710m,DN200PE100给水预留管51m,DN300~400穿越大岔河段钢管177m,DN150消防钢管142m,配套阀门井18座,消火栓井26座,排气阀井7座,泄水阀井7座,湿井7座;在道路两侧距道路中心线13m处敷设DN400~1800钢筋混凝土雨水管5528m、DN300钢筋混凝土雨水连接管664m,配套钢筋混凝土雨水检查井131座、单篦偏沟式雨水口206座;污水工程利用道路南侧现状污水管。
② 东环路跨泾河大桥工程:在东环路横跨泾河处设置9*20m预制空心板梁桥一座,桥长180m,桥宽25m。
批复工程概算总投资:12742.75万元。
资金来源:建设单位自筹。
执行情况:建设单位自筹。
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1-2008
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 F10-2006
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JTG TF20-2015
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
5.《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 JTG F71-2006
6.《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JTG E40-2007
7.《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E42-2005
8.《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G E51-2009
9.《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20-2011
10.《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 JTG E50-2006
11.《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 E60-2008
12.《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JTG F90-2015
13.《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 JTG F71-2006
1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5768.1-2009
1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5768.2-2009
1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5768.3-2009
17.《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GB 51038-2015
18.《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 GB 50642-2011
19.《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 89-2012
20.《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41-2008
21.《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68-2008
其它现行的国家、地方、行业标准以及有关技术规范、规程。
地形地貌
平凉市地处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的陇东黄土高原腹地,位于东经106o25’~107o2l’,北纬35o12’~35o45’。覆盖层为第四系冲洪积沉积层,基底为第三系泥岩。泾河南北两岸发育较为完整的泾河Ⅰ~Ⅲ级阶地。
拟建道路西起双桥路,东至大岔河西岸,全长约2.8km,宽50m,为现有道路拓宽改造,现有道路宽15~20m,道路南侧为树苗林地、荒地,北侧紧邻泾河右岸;道路沿线地貌单元属泾河右岸I级阶地及漫滩,地形起伏较缓,地势总体具有西高东低。拟建道路设计高程一般为1304.71~1322.59m,相对高差17.9m。道路沿线无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气象气候
平凉市地处内陆,地势较高,常受内蒙古冷高压控制,属典型的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季多西北风,寒冷干燥少雪,春季风大雨少,夏季气温高,多冰雹,秋季阴风多雨。
根据平凉市气象站观测资料统计,本区年平均降雨量为511.2mm,最大降雨量为745mm(1964年),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最大月降雨量为317.3mm,最大日降雨量为153.3lmm(1966年7月26日)。年平均蒸发量1468.8mm,为年平均降水量的9倍,蒸发以4至8月最大,多年平均为163.2至214.5mm,5个月的总蒸发量达944.5mm,占全年蒸发量的64.4%。
平凉市平均气温8.6oC,年内最高气温出现在6至8月,最热是7 月,平均21.0oC,极端值37.3oC(1944年8月3日);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1月和2月,最冷为元月,平均-5.2oC,极端值-24.3oC(1975年12月13日)。最大日较差30.0℃(1962年4月20日)。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5%。场地标准冻结深度为62cm。
水文地质
地下水
拟建道路沿线均匀地下水分布,地下水属潜水类型,主要赋存于卵石层中,由大气降水及区外侧向径流补给,自西南向东北排泄于泾河。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约3.3~3.8m,相应标高为1300.91~1318.99m。根据区域资料,平凉市城区地下水位年变幅为±1.5m。
地表水
拟建道路沿线在桩号K0+300m处排水沟分布,沟口宽1.5~2.0m,沟底宽约1m,沟深约2m,沟有地表水分布,水深约0.4m,其余区段无地表水分布。
地震
根据甘肃省地方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程》,拟建工程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三组。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场区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的脊柱~贺兰褶带以东,鄂尔多斯地台西缘南北脊梁的南段,即市区地质构造以太统山至大台子复式北斜为主,工程区内未见断层分布,主要表现为层间破碎带喝裂隙节理的构造形态。场地内中生代沉积岩厚度达200m,整体构造较为稳定。
平凉市东侧约10km处发育发育有平铜逆断层,该断层为隐伏断层,走向NNW,倾向SW,倾角近70度,短距400~600m,长度250km,该断层以东为鄂尔多斯向斜盆地,以西为六盘山断裂褶皱带。
地质构造
根据钻探揭露,拟建道路沿线地层自上而下主要为:①-1耕土层、①-2素填土层、①-3杂填土层、②黄土状粉土及③卵石等,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1耕土层:主要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含植物根系,仅分布于耕地表层,厚约0.30m。
①-2素填土层:褐黄色、黄褐色,稍湿,稍密~中密,以粉土、碎石为主,混有卵砾石、白灰及少量炭屑,局部含有漂石,在道路沿线场地广泛分布,土质不均,层厚0.40m~1.80m,平均厚度0.87m。在现有泾河大道范围内为路基层,表层约0.3m厚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其下为路基结构层。
①-3杂填土层:褐色、黄褐色,稍湿,松散,主要以砖块、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为主,在桩号K0+270~K0+320m区段、桩号K1+160~K1+500m区段分布,人工堆填而成,层厚0.60m~3.30m。
② 黄土状粉土层:黄褐色,湿~很湿,稍密,孔隙发育,具水平层理,包含植物根系及铁锰质氧化物及软体动物介壳,含有少量炭屑,土质较均匀,在桩号K0+320~K1+140m区段分布,层面埋深0.30~0.60m,层厚0.60~1.20m,层顶标高1314.75~1319.62m。
③ 卵石层:杂色,主要由砂岩及花岗岩组成,磨圆度较好,呈亚圆形,一般粒径为30~80mm,约占全重的65%以上,最大粒径可达150mm,砂类土充填。呈稍密~中密状态,该层在道路沿线均匀分布,层面埋深0.40~1.50m,层顶标高1303.51~1321.49m。揭露厚度较大。
场地地震效应
根据甘肃省地方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程》,拟建工程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三组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
地基土腐蚀性评价
(1)环境类型划分与腐蚀性评价标准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划分,平凉地区属干旱区。拟建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基土主要由黄土状粉土及卵石构成。场地环境类别为Ⅲ类。
(2)地基土腐蚀性评价
根据易溶盐分析报告,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对地基土的腐蚀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详见表。
地基土腐蚀性评价表
腐蚀 介质 |
范围值 (mg/kg) |
对混凝土结 构的腐蚀性 |
对钢筋的 腐蚀性 |
对钢结构的腐蚀性 |
综合评价 |
Ⅲ类环境 |
|||||
SO42- |
145~646 |
微腐蚀 |
/ |
/ |
微腐蚀 |
Mg2+ |
48~87 |
微腐蚀 |
/ |
/ |
|
NH4- |
未检出 |
微腐蚀 |
/ |
/ |
|
OH- |
未检出 |
微腐蚀 |
/ |
/ |
|
Cl- |
73~184 |
/ |
微腐蚀 |
/ |
微腐蚀 |
PH |
8.31~8.53 |
/ |
/ |
微腐蚀 |
微腐蚀 |
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拟建道路沿线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
路基干湿类型评价
依据《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根据道路沿线界限含水量试验资料分析,路槽底下80cm深度范围内土,平均稠度wc计算值一般介于1.49~36之间,拟建道路沿线路基干湿状态为干燥状态。
湿陷性评价
拟建道路沿线分布的②黄土状粉土层,位于桩号K0+320~K1+140m区段。②黄土状粉土层一般具有湿陷性,湿陷系数一般介于0.018~0.030之间,湿陷程度轻微。
②黄土状粉土层湿陷下限深度1.2~1.5m,总湿陷量计算值39.6~57.6mm,自重湿陷量计算值0~35.1mm。地基湿陷等级为Ⅰ级,湿陷类型为非自重,依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综合判定,该区段工程场地属Ⅰ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路基持力层选择与基础型式建议
(1)①-1耕土,含植物根系,为松散状态,不宜作为路基持力层,施工中应予以清除。
(2)①-2素填土,以粉土、砾石为主的素填土,不宜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应进行压实处理。
(3)①-3杂填土,以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为主,施工中应清除该层。
(4)②黄土状粉土,具有Ⅰ级非自重湿陷性,中压缩性土,作为路基持力层时,宜在路基下部设置适当厚度的灰土或素土垫层。
(5)③卵石,呈中密~密实状,工程力学性质良好,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是拟建道路良好的天然路基持力层。
土石工程分级
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附录J,土、石分级表,本勘察场地土、石分级为:
(1) 耕土、素填土、杂填土、黄土状粉土为Ⅰ级松土;
(2) 卵石为Ⅲ级硬土。
结论与建议
(1)拟建道路沿线地貌单元属泾河右岸I级阶地及漫滩,地形起伏较缓,地势总体具有西高东低,道路高程一般为1304.71~1322.59m,相对高差17.9m。道路沿线无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2)根据钻探揭露,拟建道路沿线地层主要为①-1耕土层、①-2素填土层、①-3杂填土层、②黄土状粉土及③卵石等。
(3)拟建道路沿线在桩号K0+300m处有排水沟分布,沟口宽1.5~2.0m,沟底宽约1m,沟深约2m,沟有地表水分布,水深约0.4m,其余区段无地表水分布。
(4)拟建道路沿线均有地下水分布,地下水属潜水类型,主要赋存于卵石层中,由大气降水及区外侧向径流补给,自西南向东北排泄于泾河。勘察期间地下水位埋深约3.3~3.8m,相应标高为1300.91~1318.99m。根据区域资料,平凉市城区地下水位年变幅为±1.5m。
(5)拟建道路沿线路槽底下80cm深度范围内土,平均稠度wc计算值一般介于1.49~36之间,拟建道路沿线路基干湿状态为干燥状态。
(6)②黄土状粉土层湿陷下限深度1.2~1.5m,总湿陷量计算值39.6~57.6mm,自重湿陷量计算值0~35.1mm。地基湿陷等级为Ⅰ级,湿陷类型为非自重,依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综合判定,该区段工程场地属Ⅰ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7)拟建道路沿线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弱腐蚀性。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弱腐蚀性。
(8)拟建道路场地各地基土设计参数指标可按表3.6-1的推荐值采用。
(9)道路、涵洞及管道基础持力层选择基础型式建议详见3.7节。
(10)土、石工程分级详见3.8节。
项目建设区域交通条件
拟建工程东起双桥路,终点大岔河西岸。目前承担片区内部交通和居民日常出行的道路主要为现状泾河大道、双桥路、柳湖路以及南北路等主干路及跨河桥梁。拟建道路片区现状道路交通条件能够满足道路施工需要。
沿线市政管线的现状与规划
本次工程沿线现状有道路照明杆线,道路南侧人行道先埋设有DN800污水管一根,埋深与4m。
;拟建道路沿线规划有:给水、排水、照明、电力、电信、燃气、热力、绿化给水管线。
项目区域及附近河段内砂砾卵石料储量丰富,工程区附近地区均分布有营业性采砂厂,其砂砾石级配较好,含泥量较质量满足设计需求。
2、四大材料来源
钢材:普通钢材大部分可于市内购买,少部分普通钢材及高强钢丝需从外省市购买或进口。
沥青:平凉市有路用沥青的厂家,路用沥青可就地购买,面层沥青宜使用进口沥青。
木材:当地木材供应不足,需从市外采购调入。
水泥:平凉市及周遍地区水泥厂家较多,水泥标号和质量可满足工程需要,市场供应充足。
3、工程用水、用电
泾河等水系水质良好,施工生产用水可采用直接从泾河抽取。道路建设用电可借用附件市政电力设施,施工用电非常方便。
设计概要
本次设计泾河大道(西起双桥路,东至大岔河东岸),道路等级为主干路,总长2800m,红线宽度50m(3.0m人行道+3.0m绿化带+5.0m非机动车道+3.0m侧分带+22m机动车道+3.0m侧分带+5.0m非机动车道+3.0m绿化带+3.0m人行道);配套建设给水、排水、绿化给水,交通标志标线、道路照明等工程设施。
工程规模一览表
序号 |
道路名称 |
红线宽度(m) |
起终点 |
道路等级 |
设计车速(km/h) |
长度(m) |
1 |
泾河大道 |
50 |
双桥路~大岔河东岸 |
主干路 |
50 |
2800 |
本项目无分期修建工程,全线共设置两个标段,K0~K1+300为第Ⅰ标段、K1+300~K2+800为第Ⅱ标段,同期实施。
工程实施合理安排项目实施计划。通过分析项目区域的实施条件,找出影响、制约本项目工程周期、质量和造价的重要因素后,制定的项目初步实施计划安排见下表
项目实施计划表
时 间 |
工作及阶段 |
2016年01月~2016年09月 |
工程前期、勘察设计工作 |
2016年089月~2016年10月 |
工程招投标,施工单位进场并完成三通一平工作 |
2016年10月 |
完成复线工作;完成相应施工进场准备工作 |
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
计划完成路基、各类管线埋设等工程施工 |
2017年03月 |
计划完成路面、人行道工程施工 |
2017年04月 |
计划完成全线交通安全设施的安装、划线工程 |
2017年05月 |
组织交工验收 |
道路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见下表:
道路主要技术标准表
项目 |
单位 |
指标值 |
采用值 |
|
计算行车速度 |
Km/h |
50 |
50 |
|
道路等级 |
城市主干路 |
城市主干路 |
||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 |
BZZ-100 |
BZZ-100 |
||
最小 净高 |
机动车道 |
m |
4.5 |
4.5 |
人行道 |
m |
2.5 |
2.5 |
|
平 曲 线 |
不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 |
m |
400 |
―― |
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一般值 |
m |
200 |
―― |
|
平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 |
m |
130 |
―― |
|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
m |
45 |
||
竖 曲 线 |
最大纵坡一般值 |
% |
5.5 |
0.912 |
最小坡长 |
m |
130 |
157.405 |
|
停车视距 |
m |
60 |
60 |
|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 |
m |
1350 |
6363.113 |
|
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 |
m |
1050 |
20668.322 |
|
竖曲线最小长度极限值 |
m |
40 |
90.924 |
|
|
抗震设防(地震加速度) |
度 |
7(0.15g) |
7(0.15g) |
|
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 |
年 |
20 |
20 |
|
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
年 |
15 |
15 |
道路平面设计
道路平面线位在规划前提下经微调后确定。泾河大道为西东走向,道路设计起点接双桥路,自西向东分别与规划辛河路、规划永兴路、规划永康路、规划永顺路、在建东环路相交,终点至大岔河东岸,道路全长2800m。具体线路控制坐标及平曲线指标详见“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路线主要控制交点见下表:
主要控制交点
序号 |
交点控制坐标 |
桩号 |
交叉口类型 |
备注 |
|
1 |
X= 3935237.370 |
Y=547363.288 |
K0+000 |
平交 |
起点与泾河大道西段交叉口(现状) |
2 |
X=3934774.703 |
Y=548253.446 |
K1+003.215 |
平交 |
与辛河路交叉口(规划)JD1 |
3 |
X=3934619.461 |
Y=548510.556 |
K1+303.558 |
平交 |
与永兴路交叉口(规划)JD2 |
4 |
X=3934455.384 |
Y=548769.996 |
K1+610.523 |
平交 |
与永康路交叉口(规划) |
5 |
X=3934252.573 |
Y=549090.681 |
K1+989.963 |
平交 |
与永顺路交叉口(规划) |
6 |
X=3934009.142 |
Y=549475.595 |
K2+445.393 |
|
JD3 |
7 |
X=3933901.428 |
Y=549640.780 |
K2+642.595 |
平交 |
与在建东环路交叉口 |
8 |
X=3933815.452 |
Y=549772.629 |
K2+800 |
|
终点 |
道路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以规划控制标高为指导,以相交现状道路和规划道路的竖向标高、大岔河桥及泾河大桥的控制点标高为控制要素,在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的各项标准、使用功能、排水、防洪等要求的前提下,确定泾河大道纵断面设计,使泾河大道与既有现状道路、规划道路、拟建桥梁能够平顺衔接。纵断面的详细设计指标见“纵坡、竖曲线表”。
道路纵断面竖向控制点高程见下表:
控制点高程
序号 |
控制点坐标 |
桩号 |
控制高程(m) |
备注 |
|
1 |
X= 3935237.370 |
Y=547363.288 |
K0+000 |
1322.855 |
起点与现状泾河大道西段顺接 |
2 |
X=3934774.703 |
Y=548253.446 |
K1+003.215 |
1315.640 |
辛河路交叉口(规划) |
3 |
X=3934619.461 |
Y=548510.556 |
K1+303.558 |
1313.000 |
与永兴路交叉口(规划) |
4 |
X=3934455.384 |
Y=548769.996 |
K1+610.523 |
1311.500 |
与永康路交叉口(规划) |
5 |
X=3934252.573 |
Y=549090.681 |
K1+989.963 |
1310.000 |
与永顺路交叉口(规划) |
6 |
X=3933901.428 |
Y=549640.780 |
K2+642.595 |
1306.441 |
与在建东环路交叉口( 泾河大桥) |
6 |
X=3933849.319 |
Y=549720.696 |
K2+738 |
1306.423 |
大岔河桥 |
道路纵断面技术指标见下表:
道路纵断面技术指标表
项 目 |
道路长度(m) |
最大纵坡及坡长(%/m) |
最小纵坡及坡长(%/m) |
最小竖曲线半径(m) |
|
凸形 |
凹形 |
||||
泾河大道 |
2800 |
0.912 / 1003。215 |
0.3 / 157.405 |
101941.471 |
25607.349 |
道路标准横断面:
3.0m(人行道)+3.0m(绿化带)+5.0m(非机动车道)+3.0m(侧分带)+22m(机动车道)+3.0m(侧分带)+5.0m(非机动车道)+3.0m(绿化带)+3.0m(人行道)=50m
路拱横坡
横断面机动车1.5%,坡向向外,非机动车道道横坡为1.5%,坡向向内,人行道横坡为2.0%,坡向向内。
路基设计
一般路基设计
① 边坡
路基边坡坡率,填方采用1:1.5,挖方1:1。
② 压实度
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分别按下列标准采用。
路 基 压 实 度
填挖类型 |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
压实度(%) |
|
填方路基 |
上路床 |
0~30 |
≥95 |
下路床 |
30~80 |
≥95 |
|
上路堤 |
80~150 |
≥93 |
|
下路堤 |
150以下 |
≥92 |
|
零填及路堑路床 |
0~30 |
≥95 |
|
30~80 |
≥95 |
③ 路基填料
路堤填料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路床填料还应注意填料的均匀性。路基填料最小承载比按下列标准采用。
路基填料承载比
项目分类 |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
填料最小强度(CBR)(%) |
填料最大粒径(cm) |
|
填方路基 |
上路床 |
0~30 |
8 |
10 |
下路床 |
30~80 |
5 |
10 |
|
上路堤 |
80~150 |
4 |
15 |
|
下路堤 |
150以下 |
3 |
15 |
|
零填及路堑路床 |
0~30 |
8 |
10 |
|
30~80 |
5 |
10 |
特殊路基处理
根据地勘报告提供内容,本段路基土层以耕土、杂填土、素填土、黄土状粉土(I级非自重湿陷性)、卵石为主要构成,因上部耕土、杂填土承载力较低,对耕土、杂填土全部挖除换填处理,素填土处理达到路基压实度要求后使用,换填材料采用一般路基材料压实度不小于95%;对于K0+320~K1+140黄土状粉土路段、采用如下处理方式:
路面结构层下加铺路基2:8灰土垫层(石灰与土体积比为2:8),压实度不小于95%;填方段换填宽度为该厚度范围内的填方路基全断面宽度,挖方段换填宽度为路基宽度
路床范围内填料最大粒径<100mm,压实度≥95%。
具体要求见图纸《特殊路基处理结构设计图》。
路拱横坡
路拱形式:直线型路拱;
横坡坡度及方向:横断面机动车1.5%,坡向向外,非机动车道道横坡为1.5%,坡向向内,人行道横坡为2.0%,坡向向内。
路基设计回弹模量
路基设计回弹模量E0≥40Mpa。
结构组合设计
本工程为新建城市主干路,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路面设计基准期)15年。
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路面结构采用人行道板砖路面。具体结构设计组合如下:
结构设计参数
公路自然区划 |
气候分区 |
路基干湿类型 |
累计当量轴载次数(1×106次) |
Ⅲ3甘东黄土山地区 |
2-2-2区(夏热冬寒湿润区) |
干燥 |
4.33 |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
路面材料 |
厚度(cm) |
备 注 |
机动车道 |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 |
4 |
|
黏层 |
|
沥青面层间洒布黏层油(规格:PC-3,用量:0.5L/m2) |
|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 |
8 |
|
|
黏层 |
|
下面层与下封层间洒布黏层油(规格:PC-3,用量:0.5L/m2) |
|
下封层 |
1 |
基层与面层加设下封层(石油沥青按1.2Kg/m2 计量); |
|
透层 |
|
基层与面层间洒布透层油(规格:AL(M)-2,用量:0.9L/m2) |
|
5.0%水泥稳定砂砾 |
30 |
|
|
水泥石灰砂砾土 |
20 |
水泥石灰砂砾土质量比4:3:25:68 |
|
总厚度 |
62 |
|
|
非机动车道 |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 |
4 |
|
黏层 |
|
沥青面层间洒布黏层油(规格:PC-3,用量:0.5L/m2) |
|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
6 |
|
|
黏层 |
|
下面层与下封层间洒布黏层油(规格:PC-3,用量:0.5L/m2) |
|
下封层 |
1 |
基层与面层加设下封层(石油沥青按1.2Kg/m2 计量); |
|
透层 |
|
基层与面层间洒布透层油(规格:AL(M)-2,用量:0.9L/m2) |
|
5.0%水泥稳定砂砾 |
20 |
|
|
水泥石灰砂砾土 |
20 |
水泥石灰砂砾土质量比4:3:25:68 |
|
总厚度 |
60 |
|
|
人行道 |
人行道板砖 |
6 |
尺寸规格(cm):20×20×6,抗压强度≥35Mpa,抗折强度≥4.0Mpa |
M7.5水泥砂浆 |
3 |
|
|
C20混凝土 |
10 |
|
|
5.0%水泥稳定砂砾 |
15 |
|
|
总厚度 |
34 |
|
材料要求
设计参数
① 路面材料设计参数
路面结构各层材料设计参数
材料名称 |
抗 压 模 量(MPa) |
15℃ 劈裂强度(MPa) |
|
20℃ |
15℃ |
||
AC-13C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
1500 |
2100 |
1.5 |
AC-20C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
1300 |
1900 |
1.1 |
AC-25C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
1100 |
1300 |
0.9 |
材料名称 |
抗压回弹模量E(MPa) (弯沉计算用) |
抗压模量E(MPa) (拉应力计算用) |
15℃ 劈裂强度σ(MPa) |
5%水泥稳定砂砾 |
1300 |
3400 |
0.5 |
水泥石灰砂砾土 |
1100 |
2000 |
0.35 |
② 路表设计弯沉
路表设计弯沉参数表
|
道路等级系数Ac |
面层类型系数As |
基层类型系数Ab |
累计当量轴载次数(1×106次) |
|
1.0 |
1.0 |
1.0 |
4.33 |
路表设计弯沉值ld |
28.2(0.01mm) |
面层
新建道路机动车道路面面层采用双层沥青混凝土,上面层:4cm厚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8cm厚AC-25C粗粒式沥青混凝土;非机动车道路面面层采用双层沥青混凝土,上面层:4cm厚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6cm厚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① 沥青
沥青材料采用9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气候分区2-2。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项 目 |
单位 |
技术指标 |
试验方法 |
针入度(25oC,100g,5s) (0.1mm) |
0.1mm |
80~100 |
T0604 |
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 |
|
-1.5~+1.0 |
T0604 |
10℃延度 ,不小于 |
(cm) |
30 |
T0605 |
15℃延度不小于 |
(cm) |
100 |
T0605 |
软化点(环球法),不小于 |
(℃) |
44 |
T0606 |
动力粘度60℃,不小于 |
(Pa·s) |
140 |
T0620 |
含蜡量(蒸馏法),不大于 |
% |
2.2 |
T0615 |
闪点,不小于 |
(℃) |
245 |
T0611 |
溶解度(三氯乙烯) ,不小于 |
(%) |
99.5 |
T0607 |
密度(15℃) |
g/cm3 |
实测记录 |
T0603 |
质量变化,不大于 |
(%) |
±0.8 |
T0609 |
残留针入度比(25℃) ,不小于 |
(%) |
57 |
T0604 |
残留延度(10℃),不小于 |
(cm) |
8 |
T0605 |
残留延度(15℃),不小于 |
(cm) |
20 |
T0605 |
② 集料
A.粗集料
沥青层用粗集料应选用洁净、干燥、表面粗糙的碎石、破碎砾石,不得采用筛选砾石和矿渣。其粒径规格应符合交通运输部颁布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规范相关要求。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指 标 |
单位 |
泾河大道 |
试验方法 |
|
上面层 |
其他各面层 |
|||
石料压碎值 |
% |
≤28 |
≤30 |
T 0316 |
洛杉矶磨耗损失 |
% |
≤30 |
≤35 |
T 0317 |
表观相对密度 |
/ |
≥2.50 |
≥2.45 |
T 0304 |
吸水率 |
% |
≤3.0 |
≤3.0 |
T 0304 |
坚固性 |
% |
≤12 |
/ |
T 0314 |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 其中粒径大于9.5mm 其中粒径小于9.5mm |
% |
≤18 |
≤20 |
T 0312 |
% |
≤15 |
/ |
||
% |
≤20 |
/ |
||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 |
% |
≤1 |
≤1 |
T 0310 |
软石含量 |
% |
≤5 |
≤5 |
T 0320 |
粗集料与沥青黏附性、磨光值技术要求
粗集料的磨光值PSV |
表面层 |
≥40 |
试验方法T 0321 |
粗集料与沥青黏附性 |
表面层 |
≥4 |
试验方法T 0663 |
其他各层 |
≥4 |
试验方法T 0663 |
粗集料对破碎面要求
混合料类型 |
路面部位 |
具有一定数量破碎面颗粒的含量(%) |
试验方法 |
|
1个破碎面 |
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 |
|||
沥青路面表面层 |
泾河大道 |
≥100 |
≥80 |
T 0346 |
沥青路面中下面层、基层 |
泾河大道 |
≥90 |
≥80 |
B.细集料
沥青层用细集料应选用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颗粒级配的天然砂、机制砂、石屑等。其粒径规格应符合交通运输部颁布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规范相关要求。
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
项 目 |
单 位 |
泾河大道 |
试验方法 |
表观相对密度 |
/ |
≥2.50 |
T 0328 |
坚固性(>0.3mm部分) |
% |
≥12 |
T 0340 |
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 |
% |
≤3 |
T 0333 |
砂当量 |
% |
≥60 |
T 0334 |
亚甲蓝值 |
g/kg |
≤25 |
T 0349 |
棱角性(流动时间) |
s |
≥30 |
T 0345 |
注:坚固性试验可根据需要进行 |
C.矿粉(填料)
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应将原石料中的泥土等杂质清除干净,取得矿粉干燥、洁净、能自由流出矿粉仓的合格填料。矿粉质量要求见下表: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
项目 |
单位 |
泾河大道 |
试验方法 |
|
表观密度 |
V/m3 |
≥2.50 |
T 0352 |
|
含水量 |
% |
≤1 |
T 0103 烘干法 |
|
粒度范围 |
<0.6mm |
% |
100 |
T 0351 |
<0.15mm |
% |
90~100 |
||
<0.075mm |
% |
75~100 |
||
外观 |
/ |
无团粒结块 |
|
|
亲水系数 |
/ |
<1 |
T 0353 |
|
塑性指数 |
% |
<4 |
T 0354 |
|
加热安定性 |
/ |
实测记录 |
T 0355 |
D.抗剥落剂
施工时应根据集料对沥青的黏附性试验确定是否掺加抗剥落剂。当黏附性小于4级时,应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入抗剥落剂,用以增加石料与沥青的黏结力。
③ 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范围
级配范围参考表
级配 类型 |
通过以下筛孔(mm)百分率 |
||||||||||||
31.5 |
26.5 |
19 |
16 |
13.2 |
9.5 |
4.75 |
2.36 |
1.18 |
0.6 |
0.3 |
0.15 |
0.075 |
|
AC-13C |
/ |
/ |
/ |
100 |
90~100 |
60~80 |
30~53 |
20~40 |
15~30 |
10~23 |
7~18 |
5~12 |
4~8 |
AC-20C |
/ |
100 |
90~100 |
74~92 |
62~82 |
50~72 |
26~56 |
16~44 |
12~33 |
8~24 |
5~17 |
4~13 |
3~7 |
AC-25C |
100 |
90~100 |
70~90 |
60~83 |
51~76 |
40~65 |
24~52 |
14~42 |
10~33 |
7~24 |
5~17 |
4~13 |
3~7 |
④ 沥青混合料
本项目所在区域气候分区属2-2区,本项目区域年极端最低气温-24.3℃。年均气温为8.6℃,极端最低气温为-24.3℃,极端最高气温为37.3℃。道路交通量属于中等交通,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见下表相关指标要求。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
试验指标 |
单位 |
泾河大道 |
||||||
夏热区及夏凉区 |
||||||||
2-1、2-2、2-3、2-4、3-2 |
||||||||
中轻交通 |
||||||||
击实次数(双面) |
次 |
75 |
||||||
试件尺寸 |
Mm |
φ101.6mm×63.5mm |
||||||
空隙率VV |
深约90mm以内 |
% |
4~6 |
|||||
深约90mm以下 |
% |
4~6 |
||||||
稳定度MS |
kN |
5 |
||||||
流值 FL |
mm |
2~4.5 |
||||||
矿料间隙率VMA |
设计空隙率(%) |
% |
相应于以下公称最大粒径(mm)的最小VMA技术要求(%) |
|||||
|
26.5 |
19 |
16 |
13.2 |
9.5 |
4.75 |
||
2 |
≥10 |
≥11 |
≥11.5 |
≥12 |
≥13 |
≥15 |
||
3 |
≥11 |
≥12 |
≥12.5 |
≥13 |
≥14 |
≥16 |
||
4 |
≥12 |
≥13 |
≥13.5 |
≥14 |
≥15 |
≥17 |
||
5 |
≥13 |
≥14 |
≥14.5 |
≥15 |
≥16 |
≥18 |
||
6 |
≥14 |
≥15 |
≥15.5 |
≥16 |
≥17 |
≥19 |
||
沥青饱和度 VFA |
% |
55~70 |
65~75 |
70~85 |
||||
面层应在-10℃的低温条件下进行弯曲试验,用以检验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低温抗裂性,其极限破坏应变应符合下表指标要求。
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με)指标
气候条件及技术指标 |
年极端最低气温(℃) |
试验方法 |
|||
|
< -37.0 |
-21.5 ~ -37.0 |
-9.0 ~ -21.5 |
> -9.0 |
T 0728 |
极限破坏应变(με) |
≥2600 |
≥2300 |
≥2000 |
||
其余未尽事均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颁布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
黏层、透层
黏层沥青:黏层沥青采用阳离子乳化沥青,规格:PC-3;制备乳化沥青用基质沥青应选用9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喷洒在两层沥青混凝土之间的黏层用量初步按0.5L/m2计。喷洒粘层沥青前,下层表面不应有任何细土薄层、松散颗粒和尘土。必要时,应采用清扫和冲洗措施,并待下层表面干燥后再喷洒粘层沥青。
透层沥青:透层沥青宜采用液体石油沥青,规格:AL(M)-2;用量初步按0.9 L/m2计。透层使用的基质沥青针入度应大于100。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喷洒,并选择适宜的喷嘴,洒布速度和喷洒量保持稳定。
黏层、透层具体用量,建议还应通过试洒确定。具体施工要求和其余未尽事宜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的相关规定及要求。
下封层
在透层油达到规范要求的下渗深度后铺设下封层。下封层采用单层式层铺法表处,采用道路石油沥青,沥青用量1.2kg/㎡,矿料8m³/1000㎡,矿料应采用S12规格。下封层的厚度不宜小于6mm,且做到完全密水。
下封层施工时应清扫基层,撒布沥青。沥青的撒布温度根据气温及沥青标号选择,石油沥青在常温下洒布,,喷洒沥青材料时应对道路人工构造物、路缘石等外露部分作防污染遮盖。
撒布沥青后应立即用集料撒布机或人工撒布集料。撒布集料后应及时扫匀,达到全面覆盖、厚度一致、集料不重叠、也不露出沥青的要求。局部有缺料时适当找补,积料过多的将多余集料扫出。撒布集料后,不必等全段撒布完,立即用6~8t钢筒双轮压路机从路边向路中心碾压3~4遍,每次轮迹重叠约300mm。碾压速度开始不宜超过2km/h,以后可适当增加。
沥青表面处治应注意初期养护。当发现有泛油时,应在泛油处补撒与最后一层石料规格相同的嵌缝料并扫匀,过多的浮料应扫出路外。
基层
基层采用30cm、20cm厚5%水泥稳定砂砾(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15cm厚5%水泥稳定砂砾(人行道)。施工时应选用适宜吨位的压路机,进行铺筑。
① 水泥
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宜采用42.5强度等级,初凝时间应大于3h,终凝时间应大于6h且小于10h。不得使用快硬、早强、受潮变质水泥。散装水泥进场后存放时间应不小于7天且每罐车水泥经安定性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② 粗集料
粗集料宜采用各种硬质岩石或砾石加工成的碎石,也可直接采用天然砾石。碎石宜采用反击破碎的加工工艺,用于破碎的原石粒径应为破碎后碎石公称最大粒径的3倍以上,针片状颗粒的总含量不应超过15%,选用碎石集料中不得含有黏土块、有机物;天然砾石材料应级配稳定、塑性指数不大于9。
粗集料技术要求
指标 |
层位 |
泾河大道 |
试验方法 |
重、中、轻交通 |
|||
I类 |
|
||
压碎值(%) |
基层 |
≤26 |
T 0316 |
底基层 |
/ |
|
|
针片状颗粒含量(%) |
基层 |
≤22 |
T 0312 |
底基层 |
/ |
|
|
0.075mm以下粉尘含量(%) |
基层 |
≤2 |
T 0310 |
底基层 |
/ |
|
|
软石含量 |
基层 |
≤5 |
T 0320 |
底基层 |
/ |
|
碎石材料CBR强度标准应符合下表:
碎石材料CBR强度标准
结构层 |
中、轻交通 |
基层 |
≥160 |
底基层 |
≥80(本项目未设置底基层) |
③ 细集料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细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不大于7%。
对0~3mm和0~5mm的细集料应分别严格控制大于2.36mm和4.75mm的颗粒含量。对3~5mm的细集料应严格控制小于2.36mm的颗粒含量。
细集料技术要求
项目 |
水泥稳定 |
石灰稳定 |
石灰粉煤灰综合稳定 |
水泥粉煤灰综合稳定 |
试验方法 |
颗粒分析 |
满足级配要求 |
|
|
|
T 0302 / 0303 / 0327 |
塑性指数 |
≤17 |
适宜范围15~20 |
适宜范围12~20 |
/ |
T 0118 |
有机质含量(%) |
<2 |
≤10 |
≤10 |
<2 |
T 0313 / 0336 |
硫酸盐含量(%) |
≤0.25 |
≤0.8 |
/ |
≤0.25 |
T 0341 |
注:水泥稳定包含水泥石灰综合稳定;塑性指数指测定0.075mm 以下材料的塑性指数。
④ 混合料技术要求
基层混合料七天龄期的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应不低于3.0MPa(此抗压强度要求为设计值,为避免混合料离散性过大,考虑95%的保证率系数后,基层强度偏高,要求偏差系数宜控制在10%以内。施工过程中,抗压强度检验时以范围控制,即控制强度的上、下限,基层宜控制在2.5~3.5MPa之间)。
室内强度试验混合料试件须采用振动法成型,压实度不低于97%。
施工前应根据现场所备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基础上,通过采取限制水泥用量及适当增加粗集料和控制细集料用量调整混合料级配来尽量减少半刚性材料裂缝的产生
⑤ 级配颗粒组成范围
级配范围参考表
通过以下方筛孔(mm)百分率 |
液限 |
塑性指数 |
|||||||||
37.5 |
31.5 |
26.5 |
19 |
9.5 |
4.75 |
2.36 |
1.18 |
0.6 |
0.075 |
||
100 |
90~100 |
/ |
67~90 |
45~68 |
29~50 |
18~38 |
/ |
8~22 |
0~7 |
≤28 |
≤9 |
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类集料级配范围参考表
通过以下方筛孔(mm)百分率 |
液限 |
塑性指数 |
||||||
31.5 |
19 |
9.5 |
4.75 |
2.36 |
0.6 |
0.075 |
||
100 |
68~86 |
38~58 |
22~32 |
16~28 |
8~15 |
0~3 |
≤28 |
≤9 |
垫层
垫层采用20cm厚水泥石灰砂砾土铺筑(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水泥石灰砂砾土质量比4:3:25:68
消石灰技术要求见下表:
指标 |
钙质消石灰 |
钙质消石灰 |
试验方法 |
|||||
Ⅰ |
Ⅱ |
Ⅲ |
Ⅰ |
Ⅱ |
Ⅲ |
|||
有效氧化钙加氧化镁含量(%) |
≥65 |
≥60 |
≥55 |
≥60 |
≥55 |
≥50 |
T0813 |
|
含水率(%) |
≤4 |
≤4 |
≤4 |
≤4 |
≤4 |
≤4 |
T0801 |
|
细度 |
0.6mm方孔筛的筛余(%) |
0 |
≤1 |
≤1 |
0 |
≤1 |
≤1 |
T0814 |
0.15mm方孔筛的筛余(%) |
≤13 |
≤20 |
/ |
≤13 |
≤20 |
/ |
T0814 |
|
钙镁石灰的分类界限、氧化镁含量(%) |
≤4 |
>4 |
T0812 |
泾河大道石灰应不低于Ⅱ级技术要求
粗、细集料的原材料要求参见《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 TF20-2015)
其余未尽事均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颁布现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 TF20-201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
人行道板砖
人行道采用尺寸规格为20cm×20cm×6cm的人行道板砖进行铺设,抗压强度≥35Mpa,抗折强度≥4.0Mpa;吸水率≤6.5%,磨坑长度≤35mm,耐磨度≤1.9;抗冻指标D35,强度损失≤20%,质量损失≤3%。
人行道板砖应符合现行《混凝土路面砖》(JC/T446)、《混凝土路面砖》(GB 28635-2012)规范中的相关各项规定。
路缘石
路缘石采用C30预制砼,抗冻等级D100,抗压强度≥35Mpa,抗折强度≥4.5Mpa,吸水率<7%。
其余未尽事均应符合现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的相关规定及要求。
垫层施工
施工时必须保证摊铺料摊铺均匀一致性,避免发生离析,对已发生离析的摊铺料应重新翻拌均匀。
垫层施工完成后,在基层铺筑前,严禁行驶重型车辆或开放交通。
基层施工
基层施工工艺应采用集中厂拌,摊铺机摊铺进行施工,宜在2h之内完成碾压成型,应取混合料的初凝时间和容许延迟时间两者较短的时间,作为施工控制时间。
混合料由拌厂至摊铺工作面的运输时间以1h内为宜,超过2h视为废料进行处理。
潮湿路段施工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降低潮湿程度,消除积水。避免在雨季、雨天中施工。
施工时应选择合适的气温下进行,最低气温应大于5℃,且在第一次重冰冻(-3℃~-5℃)来临前15~30d之前即完成施工。
混合料松铺系数宜通过试验确定,可采用1.3~1.35。
面层施工
面层施工,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和厂(场、站)采用拌和机械拌制。
混合料摊铺应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通常宜采用两台或以上数量摊铺机前后错开10~20m呈梯队方式同步摊铺,两幅之间应有30~60mm的搭接宽度,并躲开车道轮迹带。上下层的搭接位置错开宽度不得小于200mm。
沥青混合料面层不得在雨、雪天气、路面潮湿,一级环境最高温度低于10℃的情况下施工。
施工最低摊铺温度还应根据铺筑层厚度、气温、风速及下卧层表面温度进行,且不低于以下要求:
沥青混合料最低摊铺温度
下卧层的表面温度(℃) |
相应于下列不同摊铺层厚度的最低摊铺厚度(℃) |
||
普通沥青混合料 |
|||
<50mm |
(50~80)mm |
>80mm |
|
<5 |
不允许 |
不允许 |
140 |
5~10 |
不允许 |
140 |
135 |
10~15 |
145 |
138 |
132 |
15~20 |
140 |
135 |
130 |
20~25 |
138 |
132 |
128 |
25~30 |
132 |
130 |
126 |
>30 |
130 |
125 |
124 |
人行道板砖施工
砌块应表面平整、粗糙、纹路清晰、棱角整齐,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等现象。
铺砌前应先将基层清理干净,并适量洒水使之湿润,然后铺筑3cm厚M7.5砂浆;水泥砂浆配料要准确,粗砂要过筛,和易性要好;铺砂砂浆应随砌块同时进行。
路缘石施工
路缘石应以干硬性砂浆铺砌,砌筑应稳固,砂浆饱满且厚度均匀;直线段顺直、曲线段圆顺、缝隙均匀;路缘石宜采用M7.5水泥砂浆灌缝,灌缝应密实;灌缝后,常温期养护不应少于3d。
路缘石背后宜浇筑水泥混凝土支撑,并还土夯实。还土夯实宽度不宜小于50cm. 高度不宜小于15cm ,压实度不得小于90%。
本小节其余施工未尽事均严格按照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的相关规定执行。
竣工验收指标见下表:
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各层验收标准
材料名称 |
顶面弯沉验收值(0.01mm) |
回填模量(MPa) |
7d无侧限抗压强度(Mpa) |
压实度(%) |
综合影响系数K |
|
验收值 |
设计值 |
|||||
AC-13C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
24.8 |
/ |
/ |
/ |
≥97 |
/ |
AC-25C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
28.1 |
/ |
/ |
/ |
≥97 |
/ |
5%水泥稳定砂砾 |
/ |
/ |
/ |
3.0 |
≥98 |
/ |
水泥石灰砂砾土(质量比4:3:25:68) |
100.7 |
/ |
/ |
3.0 |
≥96 |
/ |
土基 |
246.5 |
48 |
40 |
/ |
路床≥95 |
1.2 |
注:1. 表中土基验收未包含各层分部工程的压实验收标准。
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各层验收标准
材料名称 |
顶面弯沉验收值(0.01mm) |
回填模量(MPa) |
7d无侧限抗压强度(Mpa) |
压实度(%) |
综合影响系数K |
|
验收值 |
设计值 |
|||||
AC-13C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
28.5 |
/ |
/ |
/ |
≥97 |
/ |
AC-20C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
32.3 |
/ |
/ |
/ |
≥97 |
/ |
5%水泥稳定砂砾 |
/ |
/ |
/ |
3.0 |
≥98 |
/ |
水泥石灰砂砾土(质量比4:3:25:68) |
100.7 |
/ |
/ |
3.0 |
≥96 |
/ |
土基 |
246.5 |
48 |
40 |
/ |
路床≥95 |
1.2 |
注:1. 表中土基验收未包含各层分部工程的压实验收标准。
路面排水充分利用道路的横坡和纵坡,通过雨水篦子汇入市政管道排出,具体处理方法详见排水工程。
设计泾河大道起点处与已建泾河大道西段路面顺接,沿线自西向东分别与规划辛河路、规划永兴路、规划永康路、规划永顺路、在建东环路相交,交叉口均采用平交形式。具体衔接方式见《新旧沥青路面衔接构造图》详细内容。
本次设计交叉口均采用信号灯控制。
安全设施依据《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 D82-2009)执行设计。
本项目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标志、标线等。
标志
本路交通安全设施是以保证车辆行车安全,减少并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设置原则:大型平面交叉设指路、警告、指示标志。
版面设计原则:警告、禁令、指示标志,采用边长为90cm三角形、直径80cm的圆形板,按国标要求设计其图案,由白、红、黄、黑等颜色构成。
结构设计原则:本设计标志支撑结构方式有单柱式、单悬臂式;反光材料的选择,采用设置强级反光膜。
标线
标线按城市道路双向4车道画线,设如下标线:
车行道边缘线:白色实线,线宽15cm。
车行道分界线:划分车道,白色虚线,线宽15cm。
停止线:布设于交通信号控制的交叉路口。
减速让行线:车行在此路口减速,让干道先行。
人行横道线:布设于交叉口、路段行人需要穿越的位置。
导向箭头:车辆分、合流处需设置相应的导向箭头。
技术要求:
标线采用热熔型反光涂料,其厚度为2.8或4.5mm,涂料中应混合总重量15~23%的玻璃微珠。施工时标线表面须均匀撒布0.3~0.34kg/m2的玻璃微珠。
其余未尽处,具体详见标线、标志设计图纸内容。
本工程人行道全路段设置盲道,盲道宽60厘米,在路段及交叉口范围设置单面缘石坡道或扇形坡道。
人行道布置绿化带,绿化带宽3m。
具体设计内容及要求,详见各工程相关图纸部分。
本工程为城市道路的常规设计、施工项目,涉及工艺相对简单易行,未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
路基施工前应及时开展进行复测。
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为确保路基边部压实度,施工时路基两侧各加宽0.5m。路基施工完工后,检查并做好边坡的修整工作。
加强实验工作,严把质量关,严禁不合格材料进场。
应严格按环保要求施工,按设计取土和弃土,不得随意乱掘和乱弃方。
构造物与路基结合部是压实质量不易控制的关键部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为保证路面质量,沥青混合料、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混合料等应由拌和站集中拌和供应,并采用全断面机械摊铺法施工。基层、底基层混合料运输摊铺时不应产生粗、细粒料离析现象,分布应均匀,碾压应充分,并要及时养生,达到规定的密度。基层施工碾压时不得出现浮浆;在铺筑透层油之前应将基层“打毛”,以确保层间良好的联结。
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用量、拌和成型温度、马歇尔试验的稳定度、流值、密度及孔隙率,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的级配组成、配合比、用水量等均应在开工前通过试验进一步确定,并在施工中严格控制,以保证达到设计的各项技术指标。
基层应严格控制水泥用量,用振动成型法确定水泥稳定碎石级配及水泥和水的用量;施工完毕后应立即进行养生,其养生期一般不得少于7天。养生期间,除洒水车外,应禁止一切车辆通行,施工车辆应从施工便道进出工点。
沥青混凝土面层之间的施工应保持连续性,下层铺筑后应立即准备铺筑上层,如下面的沥青层已被污染,首先应清理并浇洒粘层油,粘层油浇洒后,立即铺筑沥青上层,严禁除运料车外的其它车辆通行。
为尽可能减少半刚性基层的缩裂,保证其具有较好平整度、压实度,施工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 为确保摊铺层材料的均匀性和表面平整度,应选用先进的摊铺机予以摊铺。
② 严格控制施工碾压时的含水量。材料的含水量不得超过压实所需的最佳含水量或最佳含水量的1%的范围内。
③ 采用大吨位(18t以上)压路机碾压充分。
④ 加强早期养生,避免暴晒,采取薄膜、草垫子表面覆盖措施,养生结束应及时铺筑沥青面层。
为确保路面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工序管理,遵照有关规程、规范,精心组织施工;应配置齐全的集料设备、试验、生产、运输、摊铺、碾压、检测等现代化成套设备,并配备合格的试验、质检人员,以保证优质高效地进行施工。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现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 F1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 F71-2006)等规范规定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检查验收标准进行施工。
其它未尽事宜,按有关规定、规程办理。
施工应严格按照国家颁部的相关规范、行业标准(施工时均执行最新版的国家、行业标准)进行;对于设计文件已明确的各项设计指标、规定、要求,施工时应按设计文件提供的规定予以执行;对于设计文件中未予明确的各指标、规定、要求,施工应按照相关现行规范、行业标准予以执行。
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全面熟悉设计文件,在设计交底基础上对控制性坐标及标高进行现场核对和施工调查,如发现设计与现状有差异,请及时与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联系,由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主持,共同协商解决。
施工前应彻底清除道路沿途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草根、树根,在填筑前进行压实。路基范围内沟槽、污水坑等地,必须排除积水,清除淤泥和表层泥浆,用砂砾土进行回填。回填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所规定的路基压实度的要求。
如发现不良地质或现场与设计不符,应及时通知建设、监理和设计方,共同协商解决。
新填路基与原有路基相接处,为避免两者之间发生错移,原有路基边坡应挖成台阶状,当路基填筑后经过反复碾压,无松动、无波浪、无弹簧、无轮迹,且压实度达到规定后方可进行路面施工。
开挖路槽和管槽时,应特别注意现状地下管线的安全,并作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建设、监理单位协调处理。
施工期间,应做好交通组织,确保该片区交通顺畅。
应注意与既有道路的衔接,确保连接处行车舒适、结构可靠。
本设计图有未详尽之处,请严格按国家有关规范进行施工。
验收质量应同时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规范和设计规定,相关技术指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