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8-04 07:05 来源:中国BIM发展联盟 作者:黄强 QQ群:567366607
近日在江苏省海门市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建筑业“互联网+”技术展示会(P-BIM软件信息交换与协同“双创”平台),采取以任务软件应用为基本业态的BIM产业发展模式。抓软件数据互用,促BIM发展,是中国BIM产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路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BIM应用”大潮一浪高过一浪,但有许多对BIM是什么还缺乏认识,大都将BIM软件应用认为BIM。企业购买“BIM软件”、配套相关硬件,少则近百万,多则千万;个人参加“BIM应用”培训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元。其结果搞的大多不是BIM应用,而是软件应用。
美国BIM标准和Building SMART International 的BIM定义拓展了BIM的内含,从此有了广义BIM(亦称为大BIM)与狭义BIM(亦称为小BIM)的区分。最大的拓展认为BIM包括建筑业所有与协同相关的活动或所有与建筑信息有关的管理行为,这导致了学术界BIM概念本身的研究与争议。此定义中最大的问题是其关于BIM是建筑设施的数字化表达的观点背离了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本质。BIM与任何人类活动一样,是人类的主观活动而不是自然界中的客观现象。客观世界建筑物中的数据是无限的,因此,此定义提供了一个学术上正确,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BIM,从而容易导致BIM万能论的认识误区。
BIM技术的推广与实践需要改变所有参与者的思想,但我们尚不知道这种新思想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完成从旧思想到新思想的转变过程,由缺少这个研究,在实践上往往沦以使用了BIM建模软件就自以为拥有BIM的新思想;实现BIM技术的许多优点是长期的,但这个长期过程是如何完成,近期与中期应该为此应该完成哪些工作尚缺乏研究与实践;BIM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需要在培训、教育、探索和工具上投资,但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如何探索、以及如何在工具上投资尚缺少研究,因此,实践上往往沦为软件操作培训、建立一堆难以应用的模型和购买了一系列披着BIM外衣的软件;BIM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对模型的属性与行为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工作,但目前尚缺乏与此相关的研究与实践;BIM技术自身并不能工程进行设计与施工,需要人才、技术以及工具等一整套管理体系相配合,但目前对这些管理体系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实践上也缺乏成功的BIM实施案例作为借鉴;建筑产品信息模型仅仅是基于BIM的建模信息管理的一部分,支撑这个体系的其它要素目前尚缺少研究,在技术上,建筑信息模型世界是由对象模型、状态模型与处理模型三大模型构成。这三大模型中,目前的技术仅支持其中最重要对象模型里面的模型客体对象模型,这为BIM技术的实施与推广带来了很大困难。
因此,目前还处于BIM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BIM技术所能实现的价值远不能与达到其理论上限,需要有很强的BIM技术与工程技术水平的人员密切合作,建立一整套的实施体系并对软件工具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补充才能发挥BIM的价值。
2016年1月12日,美国buildingSMART联盟在美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6 建筑创新大会期间召开了年会。会议对于NBIMS的挑战和愿景描述为:2015年7月发布的NBIMS V3已有近万名读者免费下载,但是它面临的挑战是其真正价值尚难以确定,NBIMS只是把别处的既有标准加以汇编,尚无层次结构和框架;NBIMS标准至今尚未被软件开发商实现。经过努力,愿NBIMS成为一组定义明确的在BIM软件中能实现的信息交换模块,使一些软件开发商部分或全部实现NBIMS,并具有任何人都可操作的基于云的NBIMS交换质量的测试工具,大大提高开放标准的互操作性质量和可用性。
海门会议已经展示了NBIMS愿景的部分概念成果,每个软件都是BIM系统中为完成不同任务、读取和输出数据必不可少的“门户”。P-BIM为所有软件明确定义信息交换模块,任何人都可通过操作P-BIM软件一键实现云交换。我们将按照P-BIM技术路线继续探索与实践中国BIM“以我为主,海纳百川”的自主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BIM发展联盟
BIM交流咨询
▼
公告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同望BIM,转载请注明来源;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和稿件,不代表本网态度和观点,若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