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微信/手机QQ/微博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扫描关注天工造价官方微信,及时获取最专业的BIM资讯

同望BIM交流群
点击加入
QQ群号:567366607

走出路桥施工企业BIM应用误区

发布时间:2017-09-18 07:32    来源:路桥技术    作者:张文格     QQ群:567366607

BIM技术作为建筑业革命性技术已经在中国刮起了应用旋风,众所周知,BIM是“建筑信息模型”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组合(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而建筑信息模型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个是模型,BIM代表一个实体化的结构在显示终端的模型演示;另一个是信息,指的是该模型背后的数据库,此数据库越富集,BIM可能应用的范围就越广,应用点就可能越多,核心的或者创新性的应用点就可能被越来越多的开发出来,笔者认为,探讨BIM应用应该围绕这两个含义进行,思考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BIM拟应用对象(比如某幢楼或者某斜拉桥)的模型采用什么软件来建模?

     2、建模过程中如何方便有效低成本的大量录入拟应用对象的相关数据信息?

     3、如何充分利用模型实现一定量的演示性应用点?

     4、如何利用模型背后的数据库实现一定量的管理型应用点?


      国内路桥施工企业众多,是基建行业发展的主力军,市场规模庞大,但是其BIM应用受设计端和集成化应用平台提供者寡等因素制约,相对于房建领域较为滞后,对BIM技术如何应用在路桥领域,尤其是施工阶段面向项目管理全过程的BIM应用方面进展相对缓慢,笔者认为,探讨在路桥施工企业BIM技术在施工或者建造阶段的应用,应该首先围绕上面这4个问题展开,但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业界出现了很多对BIM应用理解方面的误区,或狭隘,或偏颇,不一而足,总体趋势是在探讨BIM应用时侧重在模型以不同方式展示层面的理解,通俗讲就是模型秀,忽视在信息和数据库信息层面的管理型应用,而笔者认为,后者相关应用应该成为重点给予关注。


下面小编在此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存在的几个典型误区,供大家讨论:


      一、把BIM应用与3DMax等系列软件建模做视频划等号


      很多路桥施工企业在初期准备BIM应用研究时,招聘一些研究人员,盲目地把熟悉3Dmax软件的人员纳入其中,以为搞BIM应用就是做3Dmax视频动画,虽然熟悉3Dmax系列软件对于BIM建模有一定的好处,但是抛开主流的Revit、Magicad、Tekla和鲁班系等特色各异的建模平台不学,长期沉迷于3Dmax其中不能自拔,严重背离了BIM应用首先应该有一个强大的BIM模型这个大前提。


      二、把BIM应用与学习Revit建模表达建筑物外皮划等号


      也有一些路桥施工企业在前期受培训机构的误导,以为搞BIM应用就是学习Revit建模,把Revit建模学会了,BIM就成功了,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培训Revit,结果Revit软件学会了,回到工地要么无模型可建,要么把二维图纸变成Revit里面的三维模型后停罢,忽视了对如何用BIM模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考和探索,BIM模型变成了应付来宾观看的摆设。


      三、把BIM应用与施工方案演示视频划等号


      部分企业对外宣称自己搞BIM应用,结果到实际现场一看,还是若干年前的老一套,找一个动画公司,采用一些视频编辑软件,压制出一个带旁白的5-10分钟的视频,说这就是BIM应用,如果问他BIM模型在哪里?用什么软件建立的,对不起,无可奉告。这样的施工方案演示视频在20年前就有了,没有任何新意,没有BIM模型支撑的方案演示视频不能纳入BIM应用范畴。

      也有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委托外部协作伙伴花费了高昂的代价采用Revit建立了高精度模型,然后用这个模型制作了一个演示用的简单动画,把侧重点放在了动画效果评价上面,把动画是否清晰作为评价BIM应用好坏的标准,让人啼笑皆非。同时,花费动辄数十万高昂的代价辛辛苦苦建立BIM模型仅仅为了实现一个本来可以几万块钱搞定的模型秀式动画演示这样的碎片化应用点,产出投入比也太低,显然是用大炮打苍蝇。


      四、把两类“施工”BIM应用混淆


      笔者在某地铁车站建造阶段的BIM应用方案招标中,邀请了对外宣称有丰富的施工BIM应用解决方案业绩的某单位,但在评标时因该方案提供商的方案无法处理钢筋等功能缺陷未中标,但是该单位的确有非常多的施工BIM应用业绩,笔者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才发现“此施工”非“彼施工”,对方所理解的施工BIM是侧重站在业主的角度开发一款服务于甲方管理施工单位形象进度和计量支付的BIM集成化应用平台,对BIM模型是否包含钢筋信息不作要求,模型可以低精度,以能用颜色粗略区分大概的施工进展即可,具体的进度还是下辖的各标段录入具体的进度信息。而我们作为施工企业最关心站在施工项目部的角度探讨BIM应用点,这些应用点要能够整合常见的项目管理全过程的业务流程,作为钢筋这样重要的结构组成部分则不可或缺。


     五、把BIM应用与二维码管理划等号


      笔者的QQ经常有声称搞施工BIM的朋友请求加入,仔细交流才得知,他们提供的施工BIM解决方案仅仅是对进场的预制构件、钢结构配件、周转料等二维码管理的碎片化应用,甚至可以不用建立结构的BIM模型即可实施,而且代价还不低,实质上是打着BIM的旗号兜售二维码扫描和管理终端。


      六、把有限元分析强行拉入BIM应用范畴


      很多人把结构有限元分析作为BIM应用点之一向外界进行推介,岂不知结构检算用的有限元分析模型与BIM模型差异较大,即便部分BIM模型在建模后可以导入有限元程序中进行分析,但这样的案例凤毛麟角,根本没有实用价值,工程上的大体量BIM模型居多,99%的BIM模型无法直接导入类似SAP2000,ANSYS和MIDAS等主流程序中,甚至连少量修改后导入的可能性都不存在,两类模型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有限元分析模型侧重对结构进行简化,BIM模型侧重对结构准确表达和信息的富集化整合。


      七、把无人机航拍强行拉入BIM应用范畴


      部分单位在向外部单位推介本单位的BIM应用成果时,把购置的一台无人机航拍摄影和摄像这样的做法强行纳入,似有堆砌拼凑应用点之感,无人机航拍与BIM模型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笔者认为“一切将有限元分析和无人机航拍纳入BIM应用点的都是耍流氓”。


      八、把与本项目无关的VR安全体验技术强行拉入BIM应用


      近年,在市政房建工地安装安全体验设施让工人增强安全敏感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体验高处坠落,安全帽受到撞击等科目,但是新近又流行一种VR安全体验,戴上VR眼镜后,体验者可以走进虚拟的施工现场,体验类似科目,这个虚拟的施工现场与本项目无关,是适用于若干工地可重复使用的虚拟现实技术的产品,笔者认为,没有BIM模型支撑的BIM应用点严格意义上都不能称之为规范的BIM应用。


      九、把BIM应用与碰撞检查划等号


      受信息渠道的影响,很多人将碰撞检查与BIM划等号。诚然,在很多设计院无法向施工单位交付BIM模型,施工单位根据设计院交付的二维图纸,采用建模平台将二维图纸变成三维BIM模型后,利用BIM模型的碰撞检查功能,经常会发现设计的差错漏,比如管线打架,净空优化等,发挥了设计优化的作用,辅助项目二次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房建领域,施工单位上BIM的动力之一就是能够利用碰撞检查功能优化设计搞设计变更创效,但不能因为因此就把BIM和碰撞检查划等号。


      十、忽视产出投入比,夸大碎片化应用价值,高成本进行碎片化应用


      业界某单位投入巨资搞路桥BIM应用,在某高铁项目上对900吨预制梁场进行了建模,完成后出了一张效果图挂在门口,做了一个5分钟的动画讲解梁场的规划概况;类似的还有某单位施工一处较为复杂的拱桥,花费巨资建立了拱桥的BIM模型后就此打住,再无应用进展,来宾参观时呈现的只是一张高精度渲染的效果图。这种把BIM应用与模型秀划等号的做法严重忽视了BIM应用的产出投入比,上BIM之前高估了BIM碎片化应用的价值,笔者虽然支持BIM的碎片化应用,但是笔者不支持高成本进行碎片化应用,为碎片化应用无节制的进行高投入。


      十一、把视频监控和物联网应用与BIM应用划等号


      部分单位强行拉扯将视频监控和部分物联网应用拉入BIM应用范畴,现在流行一个“信息化”的词汇,很多人理解的信息化就是安装视频监控及物联网应用,同时,也有人将BIM与“信息化”挂接,最终实现了“信息化=BIM=视频监控=物联网”等硬关联,笔者认为,BIM应用首先应该依托BIM模型这个前置条件,没有BIM模型,何谈BIM应用?


     十二、把设计阶段的BIM应用与施工阶段相混淆


在跟业界同仁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谈施工阶段BIM应用的人和搞设计BIM应用的人争得面红耳赤,其实两个人交流的内容压根不在一个频道上,你谈施工BIM应用,他谈设计BIM应用,实现不了有效沟通,我们讲理论上BIM可以应用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建造、运维等,不同的应用阶段,侧重点和应用点开发的努力方向都不一样。同样的,也有经常把运维阶段的BIM应用拿来给施工阶段的单位推介,结果交流了很长时间,等明白了以后,才发现说的都不是一回事,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十三、钢筋处理方案不具备实际操作性


目前很多BIM解决方案利用Revit进行结构建模,当然,我们不能否认Revit的确功能很强大,但是在具体工程实践中,却发现对于一个复杂结构,海量的钢筋信息根本无法实现在Revit中正常处理,主要表现在建模工作量大,对计算机配置要求高等不便,无法实现面向建造阶段项目管理的主流业务流程需求,导致与事先设定的BIM应用期望值相去甚远,效果大打折扣,也花了不少冤枉钱,当然,业界也有很多能够很好地处理钢筋的BIM方案,所以这时BIM应用方也擦亮自己的眼睛仔细甄别。


     十四、强行将房建解决方案应用于路桥项目中


部分主流的房建BIM集成化解决方案的确功能强大,能够在符合平法规则设计图纸的复杂大体量设计的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极强的应用价值,但是,如果用这些平台来进行桥梁工程项目中,因图纸设计规则的差异,则无法发挥其特长,造成应用效果大打折扣,BIM的应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十五、强行将机电液自动化控制技术纳入BIM应用范畴


以某路基BIM应用为例,案例主要揭示的是如何将一系列复杂的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路基施工设备,藉以辅助控制常规路基整平和碾压施工,与BIM模型的关联程度很小,应用价值一般,产出投入比较低。

 

以上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如何把BIM用好?BIM应用点开发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里?下一步怎么办?笔者认为注意如下几点:


      1、加强培训和练习,让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尽可能掌握BIM建模技术,不断降低建模成本,努力做到把BIM建模和BIM应用有机且无缝融合到工程实践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中,努力拓展应用空间,有些应用点曾经性价比没有优势的,随着建模成本的降低也就具有可操作性了。


      2、不要为建模而建模、狭隘孤立地看待建模、把BIM应用的重心错误地放建模上,建模之前就要预想或者在建立好模型后积极思考一旦建模完成后如何不断开发创新性的核心应用点,并把这些应用点总结出来,形成应用成果,以便能够被快速复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为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保证工程质量助力,真正体现BIM应用价值。


      3、不要局限于碎片化应用,全行业要齐心协力打造集成化的路桥BIM应用平台,实现一个模型,多个应用点,大幅度提高产出投入比。特别是深耕路桥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全过程,助力项目管理,比如工程量,进度,安全质量,分包,物资,技术,计量等方面的常态化管理,充分体现BIM模型在信息端的管理型应用价值。


    以上文字限于笔者学识所限不一定都对,欢迎各位朋友就错误不当疏漏之处恳请大家不吝批评指正。



公告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同望BIM,转载请注明来源;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和稿件,不代表本网态度和观点,若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点赞 6

相关推荐

服务热线:400-160-8860